2019年10月19日 星期六

◎從Hockey stick到哥本哈根--消災與解難的氣候戰爭◎(2009)

地球暖化,成為近十年來最熱門的科學話題,並且一下子威脅到人類生存安全,甚至拜2012等各種末世派電影之賜,人們開始地球快要毀滅了!

談論地球暖化,書籍很多,影片也不少,最有名的高爾脫口秀,拿著科學報告當腳本拍攝,或是盧貝松乾脆以高空攝影,當成一部環境美學電影。但是這些都不算最佳談論地球暖化的影片,某個程度上,它只是呈現暖化現象,或以優美畫面吸引觀眾,對提供完整思索沒有太大助益,某個程度上扮演環境宣教的功能。



但是對於BBC所製播的「氣候戰爭」,分成三集,衷心推薦大家觀看,因為它是從嚴謹科學論證出發,最完整談論「地球暖化」的議題,從科學界乃至工業界、政治界的質疑,一步步建立暖化的基本思考,進而理解暖化的危機,以及現實上造成暖化的責任問題。

它不是一部結果論的勸說片,反而比較像找證據的推理片,在一件又一件科學證據攻防中,逼近暖化問題的核心--誰該負責?

在「氣候戰爭」第一集中,探討暖化現象如何被發現,並且對抗傳統「(間)冰河期大氣候說」中,證明地球不是變冷,走向下一個冰河期,而是在本世級開始溫度昇高,並且利用樹木、冰柱等許多證據,建立暖化學說中著名的Hockey stick溫昇圖,讓一致反對地球走向暖化的學界,開始接受暖化的事實。

但是戰爭並沒結束,就算證明地球溫度在一百年間急劇高昇,但是如何證明暖化與工業及開發有關?在「氣候戰爭」第二集中,開始另一場暖化原因的攻防戰,工業大國沒人願意成為暖化的罪魁禍首,不斷透過科學組織,反駁造成暖化的指控,認為暖化只是大氣候的溫度變動,或是太陽黑子的作用,甚至只是城市的熱島效應,反正地球暖化和工業開發無關。但是隨著二氧化碳以及其它溫室氣體的發現,造成大氣保溫的溫室作用,成為無法抵賴的證據,最終工業界不得不承認暖化和工業、開發有關。

不過有關係,不見得有責任,就像開車撞人,發現撞人事實,找到肇事車主,那也要看看受害者傷勢,再來談賠償責任。「氣候戰爭」第三集,就是在承認暖化事實存在,接受暖化原因來自工業開發,工業界的最後博鬥!暖化會有多嚴重?工業大國必須負上什麼責任?

在一片冰原化解、海水上昇、狂風暴雨、地球毀滅的描述中,科學可以有很多預測,但是面對全力備戰的工業體系,不會聽這種預測言詞嚇唬自己,為了釐清闖禍的範圍,強力要求提出理論基礎,證明暖化造成的氣候改變,進而造成世界危機,當危機與暖化關係被確立,危險可以被量化估算出來,再來談解決的責任問題。

於是,新的全球氣候模型開始被探談,以及各地區的氣候變遷現象,開始成為重要科學研究,更多人加入,更多人談論,並且更多證據直指工業發展,必須面對造成暖化的責任,於是從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首先發難,呼籲注意全球環境問題,到京都議定書的簽訂,地球暖化的問題,開始進入政治議題中,並且嚐試透過法令,迫使工業體系做出改變。

「氣候戰爭」整部片子,清晰講述暖化/反暖化、責任/去責任的人間戰爭,讓人在一片生態浩劫背後,清晰的看見問題所在,以及現實上科學圈、工業國、乃至政治界,面對暖化的狡滑態度。

當地球暖化成為一個問題,或是它被確立威脅到世界整體,如何解決開始成為地球大問題。

其實面對暖化危機,全球環境運動希望在節能減碳的思維下,減少工業開發,回歸一個自然環保的人生態度,讓暖化成為一個人間轉機,建立一種人類新生活。

但是,太美好的願景,落入俗世,也只是被操弄,待罪之身的工業界,不只想要脫身,甚至開始讓危機變商機。

日前一場座談,氣候變遷研究中心的許炤誠博士表示,依照評估,所有節能減碳的環保方案,大約只能減少20%左右的碳排放,對解決暖化問題助益不大,國際反而開始思考將碳藏入深海,或者建立陽光反射鏡等等地球工程技術,甚至思考大量運用核能。

其實,這意味著氣候戰爭並未結束,在承認暖化現象存在,承認工業開發造成暖化,承認暖化引發全面危機,工業界的最新反撲,透過解決方案的選擇,主導議題發展,避免全球怒火,傷及工業發展,甚至讓危機變成商機,工業永續。

1988年,IPCC組織成立,確立暖化議題進入聯合國體系中,由專門組織開始收集資訊,研擬相關條約。

1992年的「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(地球高峰會)」,155個國家簽署了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》,算是全球各國對暖化議題的承認,不再視為科學假說的爭辯,而是簽訂公約進入觀察評估機制。

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,以溫室氣體減量為目標,要求各國必須在達成規定的碳排放量,有人戲稱京都議定書的碳排放量限制,就像一次世界大戰後,對於世界各國「軍艦總噸數」的限制,一些強國當然不想遵守遊戲規則,美國拒簽,澳洲退出,議定書變成一種理想標示。

2001年,在多國拒簽京都議定書下,一種折衷方案出現,就是「碳排放權的交易」,在工業大國不願或無法將溫室氣體排放降到標準以下,就改以買賣碳排放權,讓工業大國花錢解決問題,讓受害國家收些賠償費。這種購賣贖罪券作法,讓暖化問題成為成為交易問題,甚至最好的批評是,以前先砍人一刀,被抓到,乾脆付了錢,正大光明再砍人一刀。

2009年,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展開,很多人戲稱算是一場認帳大會,在2002年京都議定書到期前,各國態度的再確認,甚至可以精細談論碳排放的交易價碼,問題是氣候大會還沒開,產媒大國的澳洲,國會直接否決碳交易案,讓大會未開,結果已定。

其實,地球暖化折騰多年,從最早的否認到承認,二百年主導世界發展的工業大國,在科學、政治、經濟等多重合體下,已經慢慢清晰這個地球危機的風暴核心,開始發展出一條搶救機制,不是搶救地球,而是搶救工業資本,別在這場風暴中,成為罪惡標的,限制各國工業發展。

碳排放量的交易,變成最後必須花錢的選項,到現今最新的作法,嚐試讓利用更高的科學技術,讓碳回到地底,或是陽光反射回到天上,甚至研發出一旦大地變沙漠,獨立的生態城如何成為諾亞方舟。重點是這些方案,讓釀禍的工業大國,必須繼續扮演解救者的角色,在全球出資研發、建造的利潤中,開創新的經濟規模。

這也是哥本哈根會議前,面對美國等眾多工業大國的強勢,面對暖化危機擺出的姿態,變成「不是我(強國)要花錢來消災,而是你(弱國)要花錢來解難。」

哥本哈根未開先謝幕,也許滿足愛護環境人士在會前串聯,重覆一再地警訊,對於「只求發展、不顧地球」的工業大國,反正氣候危機已經進入政治遊戲,先死的是北極熊,不是山姆大叔,所以一切可以慢慢玩,等待好時機,進場牟利。

這也是這一波「地球暖化議題」的環境運動中,突然頓悟的問題,如果將土地污染、生態破壞等眾多環境問題,全被「暖化議題」所遮蓋、吸納,無異中了先進國的陽謀,讓錯綜複雜的地球危機,變得簡單化,甚至成為推動核能的助力,暖化危機變得怪異離奇。

從消災與解難,有空看看「氣候戰爭」,學習如何讓災難變成一門生意!!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