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10月19日 星期六

@日本見學(9)--詭詐小樽的感人淚光@(2010)

照片會騙人!

精確的說,照片只呈現一個角度的視野,當來到北海道小樽,發現巨大的差異!

到所有介紹網站,小樽的標準風景照,永遠是倒影著磚造倉庫的古老運河,在燃著煤油燈的橘黃夜色,讓小樽美麗的舞了起來。

於是,小樽的畫面是唯美的,甚至應該是一座轉著任何街角都是浪漫的小港都。

但是,進入小樽,第一眼的畫面讓人驚嚇,這是小樽嗎?



積著雪塊的烏黑運河,建築雜亂的老舊港都,一路上工廠林立,這怎麼會是心目中唯美的小樽!!

直到到達標準風景照的拍攝角度,看著熟悉的運河風景畫面,在運河周遭來回查看,心中開始大笑,真狡滑的日本人啊。

原來,風景照裡的美麗運河景觀,實際只有二百公尺長,在這兩百公尺內,古老運河靜靜依在老式倉庫的後牆旁,至於在這二百公尺以外,雜亂的街景,大都是翻新建築,已經失去古味。

更有趣是,運河失去運輸功能,長期在工業區裡穿梭,其實如同一條大水溝,為了讓美麗的二百公尺運河段,呈現美麗的景致,在河道上方設有攔水柵,以及曝氣設備,就是要讓美麗風景照裡的靜謐河水,永遠那麼美麗。

這和想像中,一座美麗運河橫貫的城市,有著太大的差距,二百公尺河道,一個觀看角度,小樽運河有點...薄弱。

但是,回想一座城市的發展歷程,以及日本社造學者西村幸夫的介紹,心中收回狡滑的想法,反生一種感動。

小樽是北海道重要的港都,早期為了輸出煤礦,以及輸入木材,在1914年動工修築運河,讓小樽成為一個貨運與物質集散中心,早期甚至被稱為「北方華爾街」。但是,隨著小樽依賴的石狩炭田(煤礦)連續發生礦災,走向封礦之後,加上鄰近城市新港口的出現,小樽走向沒落。

一如台灣舊市區的發展,一旦走出歷史舞台,城市像停滯,沒什麼大變動,留下許多舊建築,但是一有建設,這些舊事物很快被捨棄。小樽也是一樣,城區裡的老建築一棟棟被更新改造,雖然歷程不快,但是多數老事物漸漸消失,運河也在功能消失後,成為藏在建築群裡的大水溝,沒有太多人關心運河。

直到1970年代北海道修築公路,大量填平運河,代表小樽的重要意象,即將澈底消失。在修築公路時,小樽居民看見拆掉違建房子後的運河,重心發現它的美麗與珍貴,開始發起保存運動,希望留下這條小樽的母親之河。

保存運動從小樽開始,拓展到東京等大都市,開啟日本文化財保存運動的時代。但是在那個以建設為主的年代,小樽運河保存運動並不算成功,1986年道路修通,一大半運河被填埋造路,留下的運河寬度變窄,現今作為觀光景點的二百公尺,成為一種運河意象的代表,不能留下全部,至少讓這二百公尺,重現運河之美。

當看著周遭雜亂的街景,再觀看短小的運河段,是有些滑稽。但是想著變動的時代巨輪,搶救下來的運河段,卻有一種意義深遠的感受。

小樽運河成為一種精神,在邁向富強的日本,開始留心傳統的事物。搶救小樽運河,不僅是一條古老運河的保存,連帶也重新審視小樽的歷史發展,關心在雜亂城區裡,遺留下來的老建物,於是從運河擴展到街町,一棟棟建物被找出來,指定成為歷史文化財。

這些保存運動,主要力量來自民間,要求的文化保存,不是樣板建物的復原整建,而是這一代人,如何結合歷史傳統,讓古老建物融入生活之中,這也是文化資產保存最重要一環,如何讓老建築活回人間,只要有人居住,有人修護,老建物沒有想像脆弱。

十多年下來,小樽市一些老建物被保存下來,更重要是它有一些特色的店面進駐,像知名的北一硝子(玻璃)館,音樂盒博物館等等,在保存下來的空間裡,讓新生的行業生活其中。這也是日本推動文化財保存運動二十年之後,值得台灣學習的地方,他們不會蓋出養蚊子的歷史空間,許多地區會結合一些特殊的文化產業,讓它成為地區的特色。

就像小樽,許多被保留下來的舊建築,賣的東西也是琳瑯滿目,投合觀光客的需要,但是就是會刻意輔助一兩間具有特色的行業,讓它成為小樽的特色代表。就像小樽音樂盒博物館,它是一間商店,但是裡面搜集、設計、陳列的上千種音樂盒,就不得不讓人佩服日本人的智慧。

「讓點發光,擴及到面」,從二百公尺運河景觀,從二三家知名商店,日本就是懂得保留珍貴原點,擴大宣傳讓人注意,從一張照、一間店,吸引上百萬遊客前來小樽,在二百公尺運河前晃然大笑,然後慢慢理解小樽真味,感動的無以言說。

有趣的是,文化保存變成一種學習,對於政府機構,早期只想埋運河搞建設,等到保存運動開花結果,為小樽帶來新春天,政府機構理解這些過氣老事物,原來才是小樽的未來。現在小樽又發現一條1880年建造的手宮線舊鐵道,居民展開保存,有趣是政府機構也出面相挺,縱使火車早已停駛,也不知如何利用,但是先留下再說,成為一種共識。

在看小樽運河一眼,二百公尺沒有別的角度,可以笑它以這一號表情,誆騙全世界,也可以感動它以這樣身姿,開創感人的歷史之光。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