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5月26日 星期日
◎都市部落不安寧--單車道毀村事件◎(2009)
一直覺得,單車道不該只是建設,而是一個文化深度的表現,以一種和緩的速度,遇見我們所疏忽的一切。
於是騎車,不是道路本身,而是沿途的風景。
但是幾年來,各地政府視單車道為減碳政績,甚至寄望在休閒增加觀光利益,於是為建而建,甚至舉著興建單車道的大旗,忽略人性中其他的必須。
桃園大漢溪河濱部落,見證一個粗暴的自行車道政策,為了興建車道,不惜拆毀整個部落,讓原本充滿溫馨的自行車道,沾染悲傷與橫暴的氣息。
河濱部落存在大溪武嶺橋下已經二十餘年,居民佔據河岸地居住,有著社會剝削的辛酸故事,他們用著最隱匿的方式,自給自足的過著遊離都市的邊緣生活。
這次為了一條單車道的興建,竟然拆除整個部落,更荒謬是,拆除的理由,是因為部落在自行車道兩旁,不甚美觀!
高級的大官人啊!可知道美觀這二字多辛酸,對這群爬鷹架蓋大樓、年老無退休金、傷殘自己敷的原住民,在離開故鄉棲息城市邊緣之後,以工地拾回的木板搭建家園,如何要他們美觀?
更重要是,他們沒有歐式豪宅、庭園花園,但是種菜、種樹、種栗米所營造的田園景致,細膩觀察都充滿自然的美景,更有著許多感人的故事。
問題為了中產潔淨的虛假美觀,一切全拆。
那麼新建的單車道,又創造了什麼美觀?
新建的水泥車道,遠遠沿溪而來,在炎熱的陽光下格外耀眼,為了開路砍掉樹木,又在道路二旁種上植栽,那種無法長存,必須花錢一種再種的植栽。
官樣的自行車道,為建而建,一樣的建設思維放諸四方,只考慮造出一條自行車道,提供騎乘移動,卻沒想過自行車道親近社區的意義。
自行車道通過部落並不衝突,甚至讓外來遊客親近都市原住民部落,成為一個溝通與相遇的通道。無論歇息,無論互動,有自然的景觀、有深刻的人文,會是一條多溫馨的自行車道。
在國外,自行車成為一種生活態度,其實並不需要太多專用道,而是運用原有的自然道路,在細心規劃、明確指示,以及路權的相互尊重上,自行車可以四處遊走。
那樣的精神,彰顯自行車運動的重要精神,簡易、安全、不破壞,它是一種行動的返古哲學,親近所有已存的事物,以緩速重新觀察我們的周遭事物,無需營造刻意的景觀。
但是,這些意義全然不被思考,休閒思維主導一切,彷彿自行車道就得新造,讓興建自行車道,又成為預算消耗的項目。
河濱部落被拆,因為一條自行車道,極其荒謬。
當流離失所的部落原住民,必須搭上帳蓬,過著不知未來的生活,無盡哀傷在這條車道串流,任何熱愛自行車的人士,都應深感痛惡,以和善的自行車道為名,毀掉一個部落。
看著,毀壞的部落上方,一棟耗費鉅資建起的原住民博物館,宣揚愛護原住民文化的精神,那是如何的矯情,以及諷刺。
單車道毀村事件,無異是單車風潮中的崩壞趨勢,如果官方一再以興建單車道為名,破壞生態、自然,遺忘親近社區的意義。
那麼,單車族該是挺身而出高聲抗議,不要這種暴力單車道,沒人願意騎在這種悲傷的道路上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-
【溪流是一條上山的路,2014】 大家都以為,河溪是水流的專用道路,但是在蘭嶼,旱季河溪是人們通往山上的便捷道路,許多老人家會利用河溪,緩步上山。她們知道那裡有樹,可以休息,那裡有水,可以取用,甚至那裡可以採集到一些食物。 但是蘭嶼野溪大整治,河溪都變了樣...
-
台灣農作產銷大亂,一直讓人回想一張海報! 1951年,台灣豐年社創刊紀念,出版一張「台灣全省物產分佈圖」,呈現60多年前,台灣農業的戰略規劃。 這張分佈圖,繪製於戰後的1951年,但是實際上建基於1945年前,日本統治台灣的農業生產分佈。精確說,日治台灣的50年間時...
-
屏東公勇路徵收拆屋事件,在蔣月惠議員由黑翻紅的逆轉中,引發社會高度關注。但是公勇路徵收,在官民各執一詞, 卻是讓人陷入五里霧,不清楚徵收的理由! 為了釐清爭議所在,特別六小時台北衝屏東,前往拆屋現場,查證所獲相關資訊,比對現場地貌,終於清楚公勇路非徵收不可的理由。..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