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缺水危機又至,經濟部長李世光指出,2015年枯水期的降雨量,創下154年有紀錄以來的最低點,而2016年12月到2017年初,則是154年以來的次低點。換句話說,今年又可能重蹈2015年缺水危機的夢魘。
更讓人擔心是台灣氣候的警訊,在氣候變遷下,不只枯水期降雨減少,三、四月成為「及時雨」的春雨也缺乏,更麻煩是颱風季帶來的豐水期,也隨著氣候變遷,不斷往後挪移,七月、八月颱,變成十月、十一月颱,整個氣候系統都大亂。
許多農民在今年猶豫要不要播種,他們表示插秧的灌溉水量,目前還能維繫,但是五六月會不會灌溉缺水,就讓人擔心。農民最擔心不只是插秧前的休耕、停耕,而是種植後的棄耕,一旦無水灌溉,地下水又抽不到,最壞就是放棄種植。
台灣年平均雨量約2500公釐,縱使在氣候異常下,也只是降雨時間驟降集中,雨量並未減少,甚至以台灣百年雨量統計,雨量不減反而增加,如何會發生旱災?
根據統計,台灣平均年雨量是世界平均值的2.6倍,台灣不算是一個缺水國家,但是政府總說,「河川坡陡流急、腹地狹隘,逕流量被攔蓄利用的僅有177.54億立方公尺,約佔年總逕流量之18%,其餘均奔流入海。」於是依賴建造水庫來蓄積水量,以土地蓄積水資源的自然觀念,根本未被重視。
台灣河川坡陡流急,蓄水不易,早在先民開墾土地,就已知之甚詳,以往根本不會只靠水庫供水,早期在台灣各大平原之上,埤塘、濕地林立,許多村落靠著這些水源,就足以務農維生。更有許多地區,位在沖積平原之上,卵礫石層的地底,有著豐厚的地下水源,農民笑說取水像插吸管般,水管插下地,水就冒出來。從埤塘、濕地到地下卵礫石層,都是蓄水的自然環境,縱使河川坡陡流急,自然早有蓄水的安排。
問題是人為的改變下,百年來台灣廣大的埤塘、濕地一一消失,曾經被譽為千塘之鄉的桃園,從早期八千多口埤塘,到現今僅剩數百口,急遽的消失,也意謂著蓄水空間的減少。再者,這些埤塘不僅擔負蓄積水源之用,也是補足地下水層的孔道,如今一一消失,不只桃園,而是台灣各地數萬計的埤塘、濕地,快速消失,造成的結果,就是埤塘、濕地蓄水量減少,地下水源補足量不足。
跟諷刺是,大量的工業開發,城市發展,造成的大量的工業污水、生活廢水,又循著水文系統,進入地下水層,當人們開始重視台灣豐沛的地下水資源,又得擔心地下水污染的問題。
當土地越來越失去蓄積水源的功能,對於政府而言,水源彷彿只在水庫之中,一旦水庫淤積,就想覓地新建。結果在年年在超級雨量中,山洪挾帶木石,各大水庫不斷淤積,蓄水功能大降,然後在用水遽增下,就喊水荒來臨。這種蓄水政策,無異把先天優秀的蓄水環境,搞到極度缺水,然後把有限水源,集中水庫之內,仿若優沃之家,敗到極至,然後貧苦度日。
人為造成的大環境缺水,已經讓豐水的台灣,變成缺水的島嶼,所有用水都搶著水庫內的水源。更糟是缺水之下,還不斷發展搶水工業。台灣從中小企業轉型巨型財團,一間間石化、電子等大型工廠,其實就是巨大的搶水怪獸。無論石化、晶元、面板等政府歌頌的兆元產業,其實說穿就是以量產拼經濟的加工、代工業,更大的產值,建立在高度耗水的規模上。
幾年來,缺水危機年年發生,但是工業減水的方向,始終無法提高,除了少數大廠進行廢水回收再利用,但是更多工廠根本無能力,也無意願進行生產線減水的改善,一個原因是水費低廉,另一個原因是無力改善設備。工研院幾年來,針對許多產業,研發節水的綠色生產線,但是推動到民間,始終不如預期,工廠總是成本考量。
工業節水難以效率化,更諷刺耗水工業不斷興建,新的石化計畫,更多的工業開發不斷出現,現今許多開發計畫在環評過程中,不只是污染問題,而是總被質疑「水從那裡來?」。
在台灣,農業用水佔七成,但是從1980年代之後,每年約120億噸的農業用水,就是維持這個水量,倒是工業用水與生活用水不斷增加。每當旱象發生,總是以農業用水佔七成,抹成用水大戶,來限縮農業用水,但是真實是農業用水的水源,八成來自河川取水與地下取水,不到二成來自水庫供水。
問題是,如果環境用水依循自然分佈,以灌概為主的農業用水,從河川自然水量中取水,就可以正常運作,根本無需從水庫搶水。但是現今為了水庫蓄水,在河川中、上游,廣設水庫、攔河堰,工業用水看似水量較小,但是實際上才是真正的水源掠奪者,挾著政經優勢,從中上游水庫、攔河堰中,直接就將水源奪走,造成下游農業體系的缺水,農業根本無水可用,形成的問題就是採取更多地下水,或者就加入向水庫要水的行列。
今年水荒又開始,但是在眾多事件後,不太受人注意,或是年年聽,都已麻木無感。但是惡性的循環,年年重覆發生,再加上氣候變遷的問題,只是讓台灣缺水危機,更加嚴峻!台灣應該有個長期的水資源管理計畫,對於整個蓄水空間、用水結構到省水方式,有著鉅型的分析與改造,而不是年年賭,渡過就算過關,一旦渡不過就是大災難。
圖一、2005年缺水危機的石門水庫。
圖二、農民擔心不是休耕,而是種一半無水的棄耕。
圖三、台灣有許多埤塘,形成地區水資源網絡,但是不斷遭到破壞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