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8月5日 星期日

【搶救金沙老戲院】


戲院,在台灣發展甚早,從日治時期就成為民間的娛樂場所,但是對於戰地金門,卻是戰後才陸續出現,對於當時封閉的島嶼,不僅是娛樂工具,更是窺看世界的窗口。

金門的戲院發展,在軍管時代,最早是國軍巡廻播放的露天影院,服務駐島官兵,並且吸引附近居民前來觀看。直到1956年左右,現今金門高中中正堂,成為當時金門最早的「室內」電影院,開啟金門的電影事業。

直到1960-70年代,戲院在金門如雨後春筍,大量興建,最高達到16家,分別由軍方、民間以合資或投資方式成立。在當時駐守10萬大軍的年代,看電影幾乎是少數的休閒活動,戲院生意只能用場場爆滿形容。

在當時成立戲院,官、民各有目的,民間當然想賺阿兵哥的休閒經濟,但是軍方更中意片頭政宣片的大眾效果,於是審片、放片、看電影,成為戰地金門不戰爭的日常。

也因為軍管時代,縱使錄影帶興起,影院面臨旅館、小放映室的挑戰,台灣許多影院兼放鹹濕片,甚或直接脫衣牛肉場,但是金門戲院,依舊維持浩然正氣!





沙美鎮金沙戲院興建於1964年,1977年開放經營,由政府提供土地,民間投資的方式成立。在當時也是金門知名戲院,成為地區重要的娛樂中心。

根據金門老兵回憶,在當時戰地金門,道路有管制,休假官兵也不能任意亂跑,於是戲院有屬地現象,大概地區戲院都是附近駐防官兵,甚至還有「連部解散後,戲院重新集合」的趣事。

在戰地看電影,除了看電影故事,其實也有許多不看電影,只是想找個空間,暫別軍旅苦悶,安心睡睡覺,或是掉淚想想家。

至於一般金門民眾,看電影是消遣,更是望向世界的窗口,許多金門孩童,看看台灣的樣子,看看世界的容貌,都是透過電影內的影像,理解島嶼之外的世界。曾問一位金門老先生,最記得那部電影,但是老先生回答說,最記得不是那部電影,而是電影中,看見台北的高樓,看見很多金門看不到的時髦汽機車,那是看電影的最深記憶。

戲院在金門,承載著很多的意義,它是外來者(官兵)與在地者(居民),同一交匯的公共領域,凝聚許多戰地島嶼的共同記憶!。







2008年來到金沙戲院,它已經關閉20多年,甚至是金門10多家戲院,少數未改建,還被保留到現今的戲院。

其實,它有無放電影,已經不是重點,金門人已經很習慣到廈門看電影,甚至現今已有新的影城。重要是金沙戲院本身已成故事,在已經像是廢墟的空間,保留著半世紀的金門故事,一個曾經官兵、居民共享的空間,一個象徵封閉島嶼的明亮窗口,甚至是地區風華的歷史核心。

就像電影《新天堂樂園》,主角多多再回廢墟戲院,那裡曾經放過什麼片子,或是他收集多少情色膠卷片段,都已不再重要,重要是他和戲院的故事,已成為最動人篇章。

金沙戲院,對於金門老一輩或是官兵老一輩,意義非凡,但是對於金門年輕一代,它就是廢墟,甚至一出生就是無所用處的廢墟。

但是歷史的珍貴,在於延續,老一輩所使用、懷念的事物,在新世代都能開啟新的意義,讓歷史能再延續,因為重視延續,所以國外能留下數不盡的文化資產!









金沙戲院走到一個歷史時刻,無法再以廢墟面貌,躲藏於時光中,戲院的股份持分,讓戲院面臨決定未來的時刻。

現今透過提出文資保存,希望指定金沙老戲院,永遠保存下來,並且開始規劃,重新連結沙美商圈,再度成為地區凝聚的中心。

金門金沙老戲院,搶救中,需要大家的關心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