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1月4日 星期五

★關心台鐵鐵道部的未來★(2007)




悶著頭,寫了幾天電影,才發現台鐵禮堂已經成為話題,在早期洪致文老師發出警訊時,才驚覺這棟位於鐵道部後方的建築,才可能是價值非凡,洪老師指出台鐵禮堂架構在清代鐵道工場的建築之上,屋頂的鐵鑄支架,很可能清代鐵路的路軌。

關心鐵道工場的保存問題,可以成為一個起點,當開發的巨爪,伸入這個文化聖地,也許整個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的未來,更應成為持續關心的焦點。





回顧歷史,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成立於1899年,1915年建立鐵道部行政廳舍(現今台鐵辦公室),以及後續的八角亭(現今員工廁所),和官員宿舍(現今福利中心)等等建築,形成區域性的建築群,其中歷史最久就是作為台鐵禮堂的建築,它應該就是1887年劉銘傳所興建的鐵道工場原址,日本治台後以工場為中心,先後進行裝修改建,並且在工場周圍增建行政廳舍、宿舍群等建築,形成廣大鐵道文化區域。

鐵道工場在改為台鐵禮堂使用後,內部不斷裝修,沒有太多人知道它的歷史,其實現今台北火車站周圍,整個圍繞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而形成的各式建築,從行政廳舍到台鐵宿舍到旅館、商店等等建築,整個區域範圍,東西可從火車站劃到淡水河岸,南北從忠孝東路跨到長安東路,偌大的建築群散落分佈,很多人知道那裡有老房子,卻不瞭解它的歷史。直到時代變遷、都市重劃,就只留下鐵道部的行政大樓(塔城街),以及台鐵員工宿舍(桃源街)的二大區域,還算完整的保留下來。


原本,最讓人著急的是台鐵員工宿舍群的保留問題,因為那一大片靠近河岸的區域,簡直是台北西區的鑽石地段,太多土地掮客、開發建商、企業財團,早就垂涎這塊國有地,但是無奈宿舍依舊有台鐵員工居住,並且法規明訂員工或眷屬可以住到老死,在趕人不易之下,很多人就只能等著時光流逝。奇妙的是,在早期學者提出完整宿舍群具有保存價值後,宿舍區域就三不五時會發生無名大火,真的很無名,就是不通電也會電線走火那種無名。

宿舍區的問題,就在居住、亡故、大火、牛肉麵大碗又好吃的歲月中,慢慢在時光中就算日本時期塌毀,因為自然毀壞是現今消滅古蹟的最好方法。宿舍區有開發及變賣壓力,原本以為問題最大,反而當時被指定為三級古蹟的鐵道部本體,以及周邊建築,因為台鐵還在使用,就想說應該不致會有問題。

但是天算不如人算,小心地面上的財團會不會指染,卻沒想到捷運從地下來,松山線的貫通,必須穿越鐵道部區域,讓這塊藏在市中心的隱密地,突然從時光中醒來。

捷運的通過,讓學者開始重視這塊區域,好的促成整塊區域被重新審視,包括廳舍、八角亭、戰時指揮中心、臺北工場,在2005年6月都被指定成市定古蹟,甚至國立博物館已經從區域規劃的角度,準備將這裡規劃成為國家級的鐵道博物館。


壞的是,捷運必須通過鐵道工廠下方,在進行明挖工程之下,鐵道工廠存廢成為爭議,不過在市定古蹟即時指定下,捷運北工局不能毀損古蹟本體,但是更重要的是,根據捷運局內部的消息,樂生事件已經讓捷運局學到教訓,對於古蹟總是開始小心翼翼。

目前的規劃,並沒有要拆掉台北工場,市定古蹟也不能拆掉重蓋,捷運局決定以平移搬遷方式,將整棟工場移位,開挖地面進行地下路軌施工後,再覆土移回工場。以平移方式保留建築本體,就古蹟保存方法是值得為捷運局喝采,至少不是粗魯的拆掉不顧,也不會狂妄的以重建新屋來充數,只要移動過程不要出事,也算捷運局的功德一件。

但是,問題在於,整個鐵道部地底,都可能存在清朝鐵道文化層的遺址,現今開挖到的工場內部路軌遺址,以及周邊陶管的衛生排水系統,根據混凝土及陶管的出現與使用年代,應該還是日治時期的產物,歸為清朝應是有誤。但是無論清代或日治,文化資產的價值,確實不應只以年代久遠來區分,如果進行區域保留,應該是地面上及地面下一併思考整體歷史意義,甚至在進行完整調查之前,不應冒然動工,如果開挖過程中再發現更具珍貴的文化資產,對於走一半的工程又陷入進退二難。

目前這樣的問題已經浮現,不是鐵道工場下方的地層,而是工廠前方宿舍旁,被開挖出來的圍牆,根據學者初步檢視,那應該是清代鐵道工場的圍牆,以及貼著圍牆建造的道路,這樣的發現,很可能是台北城裡還算原汁原味的清代遺址,如果在現今以年代定古蹟價值的思維中,那可以列為一級古蹟,動也動不得。

這樣的問題,凸顯一個問題,就是對於古蹟調查的不夠完整,常常是先有計畫、立即動工,一旦碰上古蹟再來狂想辦法,不僅引發民怨,又是浪費公帑。

台鐵禮堂風波還未結束,對於捷運局肯以原建物平移歸位方式,保留鐵道工場,會給予鼓勵,如果樂生爭議,也能夠以此思維,改為地下構工,保留地面完整區域,更是美事一樁。但是鐵道工場及樂生院,仍舊曝露一個文化資產保護不確實的問題,我不會指責工程施作的捷運局,反而是文建會或文化局,必須盡責作文化調查,搞清楚地層下的文化遺址,在指定時一併列入,就像指定鐵道工廠為市定古蹟,捷運局也只能乖乖思考保存與迴避的方式。

分黨分派不如依法而行,該誰的責任,誰就該去審查認定,誰就該去迴避保存,建物依法保留,地層又成爭議,在路軌、陶管一一消失之際,圍牆、道路驚人出現,可能該是進行慎密調查,再決定路軌的進行路線。

更重要是,未來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如何保存運用,應該又一個長期而完整的計畫,而不是拆分為二,一分歸國博館設計,一分讓捷運局運用,到時又是雙頭馬車各管各的。

還有拜託一件事!鐵道部廳舍根本沒有大修計劃與經費,何必早早圍起鐵皮保護,真不知道這算是保護或是現代藝術,對於美麗的古蹟建築,要修復就快編預算修,不然就讓她露出美麗容顏,就算要毀要爛,也要讓人看看它的最後遺影,一整年看著那包裹鐵皮,實在讓人作嘔。

那有古蹟不整修、不展示,就用鐵皮牢牢圍住。這種對代古蹟與藝術的心態,真是台灣第一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