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9月9日 星期一

◎勞工消失了!◎(2009)

從勞工權益反擊資本主義,百年來結合勞工運動以及國家勢力的對抗,不能說無所進展,許多勞動法規的建立,讓勞工不再是早期勞奴的悲慘情勢,甚至拜產業提昇之賜,許多高等勞工擴大中產、小資產階級的族群,工運抗爭反而走進一道窄路,自覺被剝削的勞工消失了!



在台灣,關廠、自動化機械、以及外勞的取代,讓許多傳統勞工失去工作,開始被迫走入勞動派遣的選擇。這些外勞,派遣勞工成為資本家面對層層勞動保護法令之下,透過公民身份、契約關係的操弄,斷絕公司與員工的隸屬關係,讓勞工失去勞動法令的保護。

這些勞工情況悲慘,但是常常無法發出聲音,或者害怕走上街頭,擔心契約隨時終止。但是更大的問題,不是有問題勞工無法發聲,而是許多勞工覺得沒問題。

科技發展及產業轉型下,傳統勞工逐漸減少,

但是最嚴重的問題,就是勞工剝削感的消失,除了高等勞工的出現,讓勞工面貌有別窮苦的印象,更重要是資本主義的交換邏輯,生產者亦是消費者。

資本社會,不僅需要工人,更需要消費者存在,讓所有人能夠購賣消費,成為資本活絡的基礎。早在大量生產開始的年代,資本家就瞭解,不僅該賺少數富人的錢,廣大窮人的錢也不能放過,甚至開創借貸等信用消費,讓人先花錢再還款。當人人都是消費者,開始可以享受文明生活,資本家一方面可以賺進更多的錢財,一方面弱化勞工的反抗意識。

這也是許多研究第三世界邊緣勞工,為何沒有發生革命的現象,原來從無到有的消費生活,有小屋、有機車、三餐溫飽、還能旅遊,讓人們滿意當下還可以的生活,於是抗爭有之,革命無望。

從勞工運動對抗資本,全球陷入一個困境,這也是晚期資本主義所談,生產者結合消費者的雙重身份,也是將低層的階級意識,混入上層的文化意識,於是混淆了所有界線。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