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4月7日 星期日

孤島式都更與孤島式工業

在都市,越來越多小區域的塞車,探究之後發現,原本小區域內,長出許多高樓,加大的區域人口,碰上不變的區域道路,於是塞車成為城市普遍的光景,這是眾多學者批評的孤島式都更。

行政院目前修訂「城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重建條例」,推動老屋都更,政府估計台灣屋齡30年以上老舊房屋,經過評估為危險房屋約有34萬棟,居住戶數高達數十萬戶。但是營造業界卻是推估30年以上約有300萬戶,這些老屋一旦進行都更重建,可為營造業及金融等關聯產業,創造7兆元產值。

政府說的是「老危」,業界看是「老舊」,在安全為名的背後,其實是利益!




問題是,在台南大震維冠大樓倒塌後,政府更積極推動老屋都更,但是諷刺是如果依照「老危標準」,維冠大樓其實「不老也不危」,根本在標準之外。根據統計,從九二一地震以來,台灣發生大樓倒塌事件,從東興大樓、東勢王朝、博士的家、到維冠大樓等,屋齡都是在20年左右,十多層高樓的建築,真正發生重大危害的建築,多數不是想像中的30年以上的老舊房屋,當時也無危樓認定,如果以現今「老危標準」,根本重建不到這些危樓,災害一樣會發生。

再者是「老屋重建」,無異將「都市更新」,劃整為零的進行,將大面積都更區域,改成單棟重建,或是在草案中的「合併建物或土地」(合併條款),就能快速進行。這樣的缺失,就是在長期以來,都市更新已被批評為失去整體都市計畫,淪為財團圈地炒作的工具。大面積都更都已失去都市計畫精神,如此單棟式的重建,更是失去全面性的都市計劃思考,形成未來在老舊地區,如同鶴立雞群的高樓,引發更多區域的交通與公安問題。

其實,縱觀台日的災害風險,其實防災都更不是創造新大樓,而是創造新空間。不該是將老屋街區,不斷拿來蓋高容積大樓,而是保留更多綠地空間,成為防災公園,作為大型市民避災的空地,甚至在災後,可以轉為超大型收容災民的處所,創造因應災害的公共場所,這才是防災都更的意義。

另外,更讓人憂慮是許多城市的老屋,尤其是在日治之後,歷史在百年內的老屋,都面臨保存上的問題。近年已經發生多起,私人老屋屋主或是糖廠、鐵路局、國防部的單位,以危樓為由,快速拆屋許多房舍,一旦老屋重建獎勵條例出爐,更是加速這些老屋的消失。

在城市推動老屋重建,造成孤島式都更,有偶無獨地,農村也在推動孤島式工業,就是將農地中違法工廠,田園式生產聚落為名,讓農地內形成孤島式工業區。

在過去,經濟部透過工廠登記作業程序,希望已讓受理的11411家違法設立在農地的工廠,就地合法,並且依照所在的農業區位,劃出186個特定地區,共計546公頃,來協助非法工廠取得合法身份。到現今推動不易,特別挑出彰化頂番婆等區域,美其名推動田園式生產聚落。

問題是工業生產有污染,許多新設工業區,都打著收納違法工廠的名義設立,如彰化的彰濱工業區,高雄的和發工業區等等,政府都以解決違章工廠濫建的問題,來申請開發工業區。現今又如何再開便門,讓違章工廠就地合法化,如此不就讓已經設置環保設施的工業區,閒置成蚊子園區,然後為農地上的生產聚落,增設環保設施,一旦防污不足,就是污染災害。

農地上的孤島式工業,已經形成台灣農業、生態環境的危害,一旦開放合法,只是讓環境更糟,甚至被農民笑說,農地上工廠再一直蓋下去,田園反而成為許多工廠中的孤島式農地。

孤島式都更與孤島式工業,其實都反映著一個問題,在全面的國土計畫與都市計畫背後,政府不願做全盤式的規劃、整頓,反而是開後門,制訂特例式的條例,破壞都市、農村回歸正途的機會。

換個時髦的用詞,孤島式的城市都更、工業開發,就是放棄「環境的轉型正義」,在過去不斷浮濫建設、違法開發下,不願循著應有的整體規劃,在推動國土計畫之時,全面改善,反而在利益與選票的思考下,以孤島式政策,毀壞環境轉型正義的契機,它沒有真實解決問題,而是突現政府的投機心態。

圖一、老危重建條例,防不了許多倒塌大樓。
圖二、孤島式都更,讓新的大樓,加劇地區的交通與公安壓力。
圖三、孤島式的田園生產聚落,加劇環境問題。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