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3月10日 星期日

*澎湖元宵尋龜記*(2008)

想到澎湖找龜,看看乞龜文化中,那個傳說的大麵龜,於是一村一廟的尋找,能否找到心中的想望?

元宵乞龜,在澎湖離島享有盛名,甚至以此做為節慶觀光的號召。

在各村大廟裡,各種造型不同的神龜,反映一種時代的趣味,從古早的麵龜、鳳片糕龜、米龜,到現今的果凍龜、金龜,讓尋龜成為一種樂趣。

但是至今,各廟幾乎主要以金龜做為號召,甚至有著各廟之間拼場炫耀的味道,讓大金龜、小金龜裝飾的金光閃閃。廟方說,因為乞龜人少,大家又不愛吃傳統糕點,於是古早的麵龜手藝失傳,已經很難見到,現今頂多是米袋疊起的大神龜。

殘念!大麵龜果真無緣!



總是想,如果要推廣澎湖乞龜文化,可以鼓勵各村製作獨特的神龜,從傳統到現代或超現實,展現多樣的神龜面貌,讓遊客在尋龜逛大廟之間,體會澎湖特有的文化之美。


目前,澎湖乞龜以外垵、山水、鎖港三地較為熱鬧,但是實際上覺得越熱鬧越觀光(夜市)化,反而不若一些小廟,保存較多傳統味道。

在乞龜活動中,神龜供奉於案桌上,龜首朝向神像,等待有緣人許願擲茭,獲得神明應許後,龜首朝向門外,表示神龜有主,等待節慶過後,即可將神龜供迎回家,明年還願必須交付更大的神龜。但是細細觀察,廟裡乞龜的人數,總是不像外面擲茭贏汽車或金龜的人數多,也許在這年代,實際的物質遠比象徵的物質,效用高一些。

更有趣是相同台灣的野台文化,廟會早成夜台清涼秀的表演場。一些熱心廟宇事務的人,感嘆的說,以前布袋戲是給神明看,現在不請清涼秀,人潮會少的難看,於是廟裡馨香、廟外脫光,早成台灣民俗文化的一環。

幾間廟逛過,味道不對,感受不到乞龜文化的特別,只有回到天后宮時,才會在這棟原汁原貌的古廟中,感受到屬於澎湖歷史優深的文化之美。

澎湖尋龜記,在現代的光影裡,古老已成幻覺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