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關網頁

2019年9月9日 星期一

*吉貝耍哮海祭*(2009)



十月二十二日,吉貝耍舉辦一年一度的哮海祭,在平埔夜祭中,它是吉貝耍特有的一項祭典儀式,有著遙祭來自海上的平埔先祖,以及紀念從海岸平原迫遷到山腳居地的雙重意義,一種對先祖與故土的追思與懷念。

哮海祭在夜祭後的隔日舉辦,由族人前往村落旁的土地上,朝向大海方向,以牲禮放置道路兩旁祭拜,再由婦女吟唱牽曲迎神,儀式中由尪姨主導儀式進行,邀請神靈前來享用祭禮,但是吉貝耍的尪姨在多年前過世,現今神靈尚未指示繼任人選,目前由男性祭師待任。





作為一個消失隱匿的民族,平埔族二十多年來,不斷覺醒追求正名,夜祭儀式的舉辦,成為一種文化宣告,標示族群的存在。

台南縣東山鄉東和村,舊名吉貝耍,早期是一個移墾的平埔村落,清代「以夷治夷」的策略下,部落從平原移往山腳邊,防範"高山生蕃"的侵害。

當時,不斷來台移墾的漢人,在官民的合力下,平埔文化日益被壓制、同化,但是吉貝耍卻在"防蕃任務"的需求下,部落文化有意被保留,凝聚更強的民族意識,用以對抗來自山區的"生蕃"。到日治時期,依然保留這樣的思維,放寬對吉貝耍的文化管制,也因此在二百年之間,吉貝耍保留許多平埔文化的原始精神。

但是,從戰爭、通婚到遷徙,強勢文化的影響,讓平埔族的處境,如同一部血淚旅途的流亡史,在民間因族群戰爭開始流離故土,在官方因強迫成為漢蕃防線的隘勇村落,一個生存在歷史邊界的民族,最後消失隱匿在族群與文化之中。

百年來,平埔族走向消亡,那樣的消亡不是族群的消失,而是自我認同的放棄,回不到蕃界,更融不進漢族,只能在居住所在的環境中,躲進強勢文化的樣貌下,不敢說出自己的族名。



多年來,平埔族一直有正名的心願,但是血緣與文化的交雜,讓平埔釐清自我面貌顯得困難,再加上事涉更敏感的土地權益,政府根本不敢面對正名後的資源重分配,於是文化上的正名運動,成為族群政治間的寬容底線。

吉貝耍哮海祭,一個緬懷古土的祭儀,但是有誰瞭解在儀式的背後,那一顆顆噤聲已久的覺醒心靈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