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關網頁

2019年4月7日 星期日

元宵節慶的故鄉味!

又到元宵節,全台瘋元宵,如果以舉辦活動來統計,元宵節無異是台灣最多活動的節日,無論是傳統的民俗活動,或是官方舉辦的觀光活動,慶元宵可以說是最富地方多元色彩的節日,各地都有不同的節日。

其實在傳統上,農曆過年的新春期間,有著太多家族團聚,親友互訪,春酒開工的社交性事物,過節一直在聯絡感情,四處奔波,一直到元宵,算是過完年,也算是真正放鬆過節,於是許多活動都在元宵出現。

元宵的民俗活動,像是基隆炮獅、平溪天燈、野柳神明淨港、內湖夜弄土地公、苗栗𪹚龍、鹽水蜂炮、台東炸寒單、馬祖擺冥、澎湖乞龜等活動,零零總總有數十項。但是隨著時代變遷,一些民俗活動漸漸式微,甚至開始消失,但是拜元宵節慶化、觀光化之賜,許多民俗活動又開始恢復。




元宵節,最大的變化動力,就是國家燈會的出現,原本元宵提燈籠,興盛在鄰里之間,或者各地區由廟裡看花燈,轉變為縣市燈會,到了20多年前,開始舉辦國家燈會,希望發揚台灣民俗觀光。

國家燈會的舉辦,的確吸引大量觀光人潮,形成強力的城市行銷,但是隨著多年舉辦,相當固定的型式與創意,讓國家燈會越來越同質化,甚至還有花燈型式幾乎大同小異的現象。某個程度上,國家燈會在文創上,並未有所提昇,去年台北葫蘆猴風波,還成為討論的議題。

幾年來,國家燈會舉辦,常被諷刺分成三區,燈會區、夜市區和塞車區,三個區域組成國家燈會的面貌,甚至讓人不斷提出反思,為何頃國家之力搞燈會,就是無法像日本札幌雪祭般,吸引國際觀光客,成為台灣的代表特色。

政府推動燈會的心態,常常是一種應景,而非一種創造,甚至為了節省經費,燈會中太多情商企業支持,於是久而久之,連燈籠設計創作也變少,甚至就送了的超大充氣人偶,根本不再是燈籠。至於彰顯學生創意的創作組,其中多少是學生親手創作,讓人玩味,也曾發生外包工作室製作,學校掛名創作的情事,於是年年燈會都很像,成為國家燈會的特色。

從燈籠、煙火、雷射、光雕,玩法越來相似的的國家燈會,甚至縣市燈會,不再強烈吸引人,但是創造的節慶氣氛,卻讓人們開始回頭尋找地方的民俗祭典。這是一個有趣的節慶結構--解構過程,受現代燈會吸引集中的人們,在現今從燈會中解構分散,重新尋找過去的傳統。

像平溪天燈、鹽水蜂炮、台東炸寒單等,長期來也都算是政府大力推動的民俗觀光,但是如馬祖擺冥、澎湖乞龜等活動,卻是在地方靜靜維繫好長一段時光,開始被注意,重新吸引更多地方人士,漸漸成為知名活動,吸引更多觀光客參與。甚至在重新被重視、被凝視之後,開始重尋過去的傳統,許多民俗活動紛紛申請國家無形文化資產,形成元宵民俗有許多無形文化資產的現象。

特別是不只傳統的祭典被重視、被恢復,更有許多地區,開始重新創造「提燈籠遊街」的傳統,恢復過去孩童時光,鄉親在地方巡街夜遊的活動,意味著一種返鄉,元宵不必擠國家燈會,而是在鄉里之間,溫馨互動。

曾經參加美濃地區性的提燈籠夜遊,居民恢復跟著神明繞境的傳統,提著燈籠拉出長昌的人龍,地區居民相互互動,許多孩童也透過遊街,重新認識故鄉。這樣的遊街,不只是一種行進,更是在遊街的路徑上,形成一種路徑的文化景觀。像是日本許多祭典有固定路線,數百年的行進間,路徑上的一些特定樹、屋、橋、石,都成被保護的事物。

在現代化社會下,傳統過年在時代巨輪下消逝,聚不攏的年夜飯,靠網路的賀新年,塞到爆的請女婿等,許多過年傳統不斷消失,對於很多人而言,過年是一直上網看電視的無味假期。但是有趣是卻在元宵,看見一種文化復甦,跟神明、提燈籠,在地區的民俗中,人們開始尋找一種認同,或是一種連結,在歷史、鄰里、與自我之間。

或許,加些環保思維,多些人文心懷,元宵的節慶,將有更多的故鄉味!

圖一、國家燈會吸引大量群眾,但是年年相似。
圖二、元宵有許多地方民俗節慶,澎湖乞龜相當有特色。
圖三、日本古川町祭典,首重鄉親的參與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