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關網頁
▼
2018年12月3日 星期一
◎樂生的最後決戰◎(原載2007.07.26)
就像二軍對峙山頭,在火砲交織、伏兵突圍之後,終於一方攻上山頭,展開最後的決戰時刻。
樂生反迫遷,在文化人權與交通經濟的纏鬥下,終於走到最後時刻,在原本高舉文化人權大旗,各據一方的吶喊下,進展到攻上山頭,用著敵人最拿手的專業絕學,攻破政經結盟的頑石堡壘。
樂生,以一個雜牌軍之姿,開創運動的光榮記錄。
太多的開發與生態的衝突,總是落在一方以感性召喚眾生,一方持技術執意前行,雙方用著不同的語彙,在爭鬥的場域上,各自召喚力量,比的是氣勢、權力,或是誰撐的久。樂生反迫遷也是如此,當人權文化的理念被舉起,面對的正是以國家力量為後盾的工程專業,在這種理念對峙下,呈現的是一種失衡的狀態,一方是組織化的官僚體系,一方只是烏合的民間力量。
對於樂生,或是其它保存、生態文化環境的運動組織,除了宣揚保存事物的珍貴,提出開發的疑慮,來吸引更多民意加入,形成一種對於當權者的迫力之外,其實似乎找不出別的方式。樂生反迫遷運動,一直離不開這個模式,在各種抗爭行動中,突顯樂生人權、文化的珍貴,或是在悲情中緊緊牽動每個關懷者的心思。
但是,運動的發展並非永遠停滯在一種狀態,隨著運動時間的加長,參於樂生運動的青年或人士,在經過內部的磨擦整合後,也開始巧妙的分工,不再是單一型態的衝撞組織,發展成為一個成熟的團隊,這是堅持開發的官僚組織所始料未及的境界。
在一月二十六日的公聽會中,如同一場從本營攻向敵人山頭的精采戰役,讓人刮目相看。
無論是基於立委奧援,迫使相關樂生事務的所有官僚體系,必須列席上陣,原本這些機構,習慣躲在公文的交談,或是站在高處的接見,這次全部必須以平等的姿態,坐在左側接受詢問。但是這樣的以權治權型式,樂生出席的人士,並沒有錯失機會,只讓它成為一場再度宣揚理念,或是藉機痛斥的批鬥會議。
樂生以子之矛、攻子之盾,用敵人的語彙,凸顯一切的荒謬。
一開始對於樂生可能面臨的點交拆遷,究竟是由衛生署或捷運局決定,展開負責單位的確認,卻見二個單位支支吾吾互踢皮球,誰也不願扛下這個歷史罪責,衛生署推說土地已移交,捷運局強調地上物(房舍、居民)不清,土地移交也無法施工,於是滑溜溜的答案後,反應一個真實,一個膽怯的官僚體系。
膽怯不是樂生兇恨,而是他們無法估算,樂生運動究竟影響多少人,更在乎這些被影響的民意,又左右多少權力核心,這些權力核心的態度,關乎他們頭頂的烏紗帽,他們不敢決定,因為樂生運動讓事件膠著,甚至開始產生他們始了未及的質變。
當捷運局代表講出,在施工前有各種規劃,在決定施工後,卻未想到引發這麼大的風波,乍聽是指責樂生運動像半路殺出的程咬金,但是話語裡滿是承認樂生存在的價值,樂生贏得道理,讓敵人不敢動手。
但是膠著不是爭戰的目的,事情總該有個解決,樂生決定不靠眼淚贏得戰役。
當賴澤君佔上發言台,用著專業的語彙,說出樂生全面保存,在技術上的可行性之時,戰役全面改變,那不是眼淚感人,也不是疑慮憂人,而是用敵人最擅長的專業語彙,說出可以改變的可能。那意謂著什麼,從過去找理由提疑惑的抵抗方式,發展到乾脆自己動手為敵人找退路。如果捷運局始終只有一張拆毀的工程圖,與其處處置疑,不如自己動手再造一張保存的工程圖,那不是天馬行空,而是請教專家、探詢實務單位,細膩到連推縮幾公尺都能上口的專業語彙。
這樣的突圍行動,打破工程單位的專業自恃,沒有「你不懂」、「不可行」的專業壓迫,而是澈澈底底必須談判討論的態勢,細到軌道設計變更面積,或是往桃園延伸機廠遷移,甚至工期資金的算計,也就是說當開發單位在道理站不住,一昧拿專業當藉口的絕境裡,最後的攻擊是連藉扣都不留下一句。
啞口無言!當樂生運動以民間專業者姿態,在敵人自恃的山頭開槍,我看見一陣驚慌。
樂生終於要進入最後決戰,讓最後一場專業對專業的審定會議召開,在公平沒有暗中施壓的情形下,澈底檢視樂生全區保留的可行性,那不再是官方獨斷、民間沈寂的專業霸權。一旦技術上可行,樂生沒有理由不保存,除非在專業之後,隱藏著另一個壓力,背後來自商業上的土地利益。
那麼,這才是真正樂生的最後決戰。
當專業說詞被攻破,土地利益被迫現身,拆除迫遷樂生的動力,絕不會只是一座機廠的設置,而是在機廠之外,那些鄰近捷運的土地,樂生終究必須面對期待土地利益者的挑戰,無論是附近居民或是投資財團,都可能成為官方在專業詞窮後,端上的居民期待,換句話說,樂生以專業攻倒專業,官方何嘗不想以人民攻倒人民。
樂生最後的決戰,將是面對因利益或官方拉攏的民間反動,在攻上工程單位的專業山頭之後,樂生如何因應這波伏兵,將是樂生運動的勝敗關鍵。
那麼,是該回防,當攻克工程專業的不敗神話,還是必須擴大民間力量,不只是認同人權文化的熱血青年,更必須吸納理解新莊綠肺的愛鄉居民,讓樂生擋下推土機後,更成為人人喜愛的夢土。
二月四日及二月十一日,樂生將會舉辦影展,這是一個瞭接樂生精神與親近樂生的好時機,如果喜愛樂生,不只應該自己前往,更該發揮人際網絡,讓從未踏入樂生的親友,一同前往,當參與的人越多,越是累積民意決戰的資本,讓社會瞭解,台灣需要一個完整保留的樂生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