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關網頁
▼
2019年1月12日 星期六
◎再見!童玩節--節慶活動的危機◎(2007)
藍綠又在互吐口水了嗎?
孩子們眼睛卻噙著淚水!
宜蘭童玩節停辦,一點都不出人意料之外,早在去年童玩節虧損五千多萬,任職僅半年的文化局長黯然下台後,就預示這個台灣指標性現代節慶,命運充滿未知。
如果,端著藍綠執政來抨擊童玩節的成敗,那麼從2005年虧損5千1百多萬,到2006年虧損4千4百多萬,其實顯示童玩節走下坡,並非在2005年12月縣市長大選宜蘭變天後,才開始產生問題。
那麼藍綠的大人們,別再五十步笑百步的互吐口水,該是靜下心來,想想孩子們的淚水。
那麼,先從童玩節的本質談起。
1996年宜蘭童玩節的出現,源起於慶祝宜蘭開墾200年,於是在當時縣府團隊參訪法國亞維儂國際藝術節後,構思在宜蘭舉辦一個大型節慶活動,並且配合冬山河公園的硬體,打造出一個水、孩童與歡笑的節慶活動。最早原本是以邀請國外藝術團體的「兒童嘉年華」計畫舉辦,但是為了凸顯節慶的本土意義,才結合台灣早期的童玩內容,展開深具國際與本土性格的「宜蘭國際童玩節」出現。
童玩節的出現,成為台灣現代節慶活動的起點,更是成為大家歌頌的典範,前來取經的縣市絡繹不絕,紛紛在個別縣市推出不同節慶活動,至今形成月月有節慶、處處大塞車的奇景。
先不論節慶活動,在現今帶來的問題。回顧當初節慶活動的出現,其實緊密結合社區營造的意義,換句話說,節慶活動本身不是主角,只是在一個社區中擔任迎賓大門的角色。童玩節的舉辦,重點不是落在童玩節本身的人數、盈虧,而是藉由童玩節的出現與舉辦,能為這個當時嚴拒高速公路的後山綠地,帶進多少觀光資源,或是讓宜蘭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。
清楚的主旨,讓童玩節在專責基金會經營運作的模式下,以文化節慶的概念運作,無論引介國際藝術團體介紹給國人認識,或是讓國際藝術團體認識台灣,宜蘭成功扮演一個中介者的角色,更重要是深度文化內涵的形象,在未津津計較盈虧之下,反倒人數激增不斷獲利。
問題是這樣的信念,無論在規畫團隊的更替後,或是宜蘭大環境的變化後,童玩節慢慢遠離擔任社區營造火車頭的理念,自己成為一個獨立經營的活動,活動的盈虧看得比推動宜蘭發展還重,於是文化面漸漸消失,商業面更顯沈重。
這幾年童玩節的形象,遠離重溫成人孩童夢的溫馨內涵,轉成暑假孩童戲水場的賣票大戰,雖然劇團依舊邀約,展場持續規劃,但是精緻度與知名度,遠遠不如戲水場裡的各式灑水機器。
童玩節終於走向沒落!沒落正是因為童玩節放棄的原初的文化優勢,進入一個比較戲水設備的荒謬戰場,要花錢砸戲水設備,小到各縣市政府公園裡的戲水池,大到各家私人樂園的大海浪,童玩節的戲水區實在不夠份量。
宜蘭縣長宣布童玩節可能停辦,並且歸因同質性太高,這個結論是對,但是只對了一半。
同質性高,不是各地縣市節慶、私人樂園的能力大增,而是童玩節本身降格以求,放棄冬山河、乃至蘭陽平原的文化厚度,吸引迷戀後山的朝聖客,反而淪落到拿著冬山河水清涼一夏的肉博戰,進入同質性高的商業戰場。
如果,只是多一個戲水場所,那麼童玩節關了吧!別讓宜蘭蒙羞。
此時此刻,該檢討的不該只是童玩節的盈虧,而是舉辦童玩節的本質思維,當童玩節被定位為一項藝術文化活動,扮演宜蘭到在本土生根、國際發揚的台灣櫥窗,政府部門不分中央、地方都應給予協助,不僅協助經費的部分支持,更應協助童玩節扮演好公關大使的角色,深厚文化內涵,成為台灣能夠跨足國際的現代節慶,讓宜蘭持續成為文化、藝術與觀光等等綠色產業的龍頭。
換句話說,論斷童玩節的成功與否,不該是盈虧,而是它能為宜蘭發展帶來什麼?或是為台灣文化貢獻什麼?
十二年的童玩節出現危機,並非是單一個案,宜蘭綠博會今年也虧損,甚至台灣太多節慶活動越辦越簡陋,戲水場、農產特賣會、點燈放煙火的型式,成為換個縣市換個名稱的大同小異,節慶危機已成不得不正視的問題。
那麼,藍綠別在噴口水,該是靜下心想想,最原初推動節慶的意義,是文化社區?還是門票利益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